在上方输入文字,下拉选择字体即可在线转换生成字体预览图不再提示
楷书字体不论是作为书法学习的入门还是艺术风格的探索和研究,都必须遵循书法字体的内在规律,以高古为第一要义,以楷体字本身的结构造型、点画特征为常态,以使转连带等细微变化的异态为情感表达,深入其内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整的把握楷书字体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艺术面貌,从而深入体会中国书法艺术字体的精深和高妙。
从数千年的书法发展史来看,楷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是楷书字体的滥觞期,即由隶书演变成楷书之前的字体,姑且称之为隶楷,时期为汉末到北魏;第二是楷书的成熟期,时间为北魏到东晋;第三是楷书的鼎盛期,时间为隋唐;第四为楷书的中兴期,为明清至民国。按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可以并称为:隶楷、魏楷、晋楷、唐楷和明清楷书。由北魏至东晋这一阶段,楷书字体的发展和面目可谓最为丰富和多样。大字有摩崖、小字有墓志铭、造像记等,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墨迹,还有朱书、写经等等。从取法的角度而言,唐楷的源头为魏晋楷书,其风格崇尚法度,楷法规则高度的成熟完备。然而,法度的严谨和完备在某些时候恰恰成为个性发展和自由书写的绊脚石,完备、规范和法则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楷书字体至唐以后一直到清代近千年以来一直没有摆脱其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邱振中先生在《书法的形态阐释》一书中谈到,唐楷以提按为主的笔法代替了魏晋时期以绞转、平动为主的笔法,以至唐以后的一切字体均受此影响,晋唐以来的古法便不复存在。这里提到的“古法“,便是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古法,其技术要领是平动、绞转,这些技术贯穿在唐以前的所有字体里面。
由此可见,从取法为上的角度而言,唐楷及唐以后的诸如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楷书字体,是不足为取的。
而唐以前的楷书字体,我们面临的选择方向仍然很多。首先,以魏晋小楷为例,如钟繇、二王及与其同时代的贵族、士大夫楷书、以及为二王嫡系的子孙,如智永禅师。其次,以魏碑为例: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等。魏晋小楷也罢,魏碑造像也罢,虽从风格迥异,一为帖派,一为碑派,而其展现出来的表象特征却都一样,均为碑刻。碑刻经书家书丹、刻工凿刻、风雨年轮侵蚀、字口、牵丝等笔法细节、墨色浓淡干湿己不复存在。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因素是不利于掌握书法的核心技术一一笔法的。作为魏晋书法面目的延续,隋代和初唐的书法家,离魏晋、二王最为亲近,尤其是隋代的智永禅师,为王羲之第七世孙,可谓得其真传,智永为江南各寺所书《真草千字文》,为当时抄经生通用学习范本,同时也为二王书风的广泛流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